關鍵字搜尋

Search
小暑養生防中暑 不可不知兩大穴位
陳玲芳|2024-07-05
  • 字級
  • 229觀看次數

小暑時節,正值學生們放暑假,與親子旅遊的旺季,出遊期間務必要做好防晒措施,適時適量補充水分,預防中暑。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2024年小暑,落在國曆7月6日起約半個月內,從這個時間點開始,一年最熱的時節已然慢慢靠近,尤其在位處亞熱帶地區的台灣,超過38度高溫並不少見;中醫師指出,每年小暑至「大暑」時節(7/22),中暑患者皆與日漸增,養生之道除了強調「冬病夏治」的三伏貼療程,還有兩大預防中暑的穴位,不可不知。

小暑是24節氣中的第11個節氣,也是位在夏季的第5個節氣。此一時節,氣候漸漸脫離梅雨季的溼,轉入盛夏,伴隨進入多颱風季節。「小暑過,一日熱三分」,暗示小暑後天氣會愈來愈熱,「小暑驚東風,大暑驚紅霞」,暗示若小暑風從東方吹來,大暑傍晚紅霞滿天,都可能是颱風來臨的前兆。

此時,正值學生們放暑假,與親子旅遊的旺季,出遊期間務必要做好防晒措施,適時適量補充水分,預防中暑。

圖/pexels

翰鳴堂中醫診所吳文誠中醫師提醒,如有以下兩類體質者,尤須特別注意暑氣侵襲,以及是否有中暑的可能。

上班族常見 林黛玉體質

一、「溼熱」體質:溼熱體質者,往往容易覺得身體困重、疲勞,並且面泛油光,並伴隨小便色深、臭穢等症狀。台灣位在亞熱帶群島,下雨量又多,因此台灣民眾也常受到氣候環境影響,而有溼熱的體質偏性。

吳文誠說,由於溼氣會阻礙身體藉由發汗排出過多的熱量,有溼熱體質者要積極預防中「陽暑」的侵害。應避免在陽光下長時間曝晒,並重視水分補充。通常,中陽暑者以建築工人等體力勞動族群較常見。

圖/pexels

二、「氣虛」體質:氣虛體質者,往往面色偏蒼白,對外界環境的調節能力不佳,也因此相較平和體質者,更容易因為暑氣擾動,而導致散熱不全。

吳文誠指出,許多中「陰暑」的患者,都是屬於「林黛玉」體質樣貌的病人,由於身體調節能力較差,在豔陽天與冷氣房進出時,尤須注意避免室內、戶外溫差過大,所造成的身體不適。氣虛體質者,通常以都會上班族較為常見。

預防中暑 2大穴位

如何預防中暑,除了防晒、補水,也不可不知預防中暑的兩大穴位:

一、「風池穴」:在後頸與耳垂齊平處,後枕部兩側入髮際一寸的凹陷處。對於長期頸椎張力過大、肩頸痠痛的上班族來說,作用最好,可以避免因為頭面部循環阻滯,而加重暑氣相關症狀。

二、「內關穴」:位置在手掌後,腕上三指幅處兩筋之間。中醫傳統古書中有關於「內關心胸胃」的記載,在現代醫學研究中則有調節迷走神經功能的作用。在中暑的症狀中,常牽涉頭暈、想吐、過度發汗等多系統症狀,因此當有這些症狀出現時,按壓內關穴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方。

圖/pexels

吳文誠說,小暑養生關鍵,是依據自己的體質偏性不同,採取不同的習慣、方法來預防中暑;同時,也可以考慮更積極地前往中醫診所就診、服用中藥,讓中醫師依據節氣,幫助患者增強對心、脾、胃的保養。

中醫古籍有云:「汗為心之液」,中醫師常在小暑時節開立如沙參、麥冬、玉竹等補益心陰的藥物,避免民眾因過度出汗,而對心肺功能有所損傷。而素有呼吸道疾患,如過敏性鼻炎,或是寒性體質者,也可在此時節,開始關注有助於補養陽氣的「三伏貼」療程,並由醫師診斷評估後,進行治療。

圖/吳文誠醫師提供

2024-07-05

上一則 回列表 下一則




活動首頁 相挺來呷飯 相挺請呷飯 預約復蔬餐 會員查詢 餐廳申請加入 店家管理中心 聯絡我們
美食報導
蔬食地圖

使用社群方式登入

請填寫以下資料成為會員

會員註冊

更新驗證碼

註冊 已有帳號,登入會員

使用社群方式註冊

蔬食地圖

餐廳會員登入

更新驗證碼

登入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