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Search
處暑養生防秋燥 守護皮膚與腸道
陳玲芳|2024-08-22
  • 字級
  • 74觀看次數

中醫師提醒,處暑正值夏秋交替,隨著燥氣日增,人們的腸道與呼吸道、皮膚都容易出狀況。圖/FREEPIK

【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處暑為一年中第14個節氣,也是屬於秋天的第二個節氣,今年落在國曆8月22日。中醫師提醒,處暑正值夏秋交替,隨著燥氣日增,人們的腸道與呼吸道、皮膚都容易出狀況,除了黃耆百合養生茶飲,也可多吃山藥、白花椰、白木耳等潤肺食材,守護皮膚、呼吸道與腸道。

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宛容表示,「處」字本身有休息、止息的意思,處暑反映了天氣變化,夏日暑溼漸退,「緩步入秋」的動態意涵。但 在地處亞熱帶的台灣,立秋之後依然火傘高張,「秋老虎」不時出沒,台語俗諺稱:「處暑,會曝死老鼠」,就是形容天氣酷熱。

在這樣變動的季節時分,氣溫下降,雨量漸少,但白日的高溫依舊,夜熱早涼,溼氣下降,燥氣漸生;因此,身體會進入一種周期性調整的階段,容易出現倦怠、疲累感,稱為「秋乏」。

處暑時節,身體會進入一種周期性調整的階段,容易出現倦怠、疲累感,中醫稱為「秋乏」。圖/pexels

3種體質宜忌不同

吳宛容提醒,整體而言,這個節氣的病性以「燥」為主,而隨著燥氣日漸明顯、日夜溫差漸大,平時有鼻過敏、氣喘的患者,要小心呼吸道相關症狀。而對較為年長血虛、陰虛體質的患者,也容易有皮膚乾燥、搔癢症狀出現。

吳宛容說,在節氣與經絡的對應上,此時人體的「氣」會走到腎經的「四滿穴」,平素腸胃有溼氣,愛吃冰、牛奶、麩質製品的人,也容易出現腸胃受寒、腹瀉、絞痛、下肢水腫的症狀。

對於這三種不同體質特性,脈象表現上與養生宜忌、用藥方向,也會有不同的側重。

中醫師建議,處暑養生除了多喝溫開水、清淡茶飲外,保持居住環境的理想溼度,也是潤燥的重要環節。圖/pexels

桑葉杏仁宣洩燥氣

吳宛容中醫師說,鼻過敏、氣喘患者在處暑時,常會症狀加重,這是因為季節交替、溫度變化大時,很容易對鼻腔組織與呼吸道產生刺激。而處暑除了溫度變化,氣候的溼度,也開始出現「由溼轉燥」的過程;所以,因為節氣而讓相關症狀加重的患者,除了一般過敏用藥外,宜酌加少量的桑葉、杏仁,輕宣「上焦」(心肺)的燥氣。

處暑節氣後的養生重點,是預防秋燥。「秋燥症」主要表現為皮膚乾澀粗糙,鼻腔乾燥疼痛或口燥咽乾、大便乾結等,需要及時採取預防措施,以免發展為疾病。吳宛容建議,除了多喝溫開水、清淡茶飲外,保持居住環境的理想溼度(40%-60%),也是「潤燥」的重要環節。

五臟五色護腸養胃

中醫有「五臟配五色」之說,處暑節氣,可多吃白色食物潤燥養肺。吳宛容說,白色食物偏寒涼,可滋陰潤燥、養肺,因此,白蘿蔔、白菜、高麗菜、白花椰菜、洋菇、白木耳、甘蔗,或中藥材的杏仁、茯苓、山藥、百合、白芍、白芝麻等,都適合一般體質者補身。

白色食物偏寒涼,可滋陰潤燥、養肺,因此,處暑養生可多吃白蘿蔔、白菜、高麗菜、白花椰菜。圖/pexels

對於消化功能低下的人來說,除了及時治療,平日也要護腸養胃、避免冷飲生食、避免過度刺激的辣椒等調味品,少吃傷害消化系統的食物、藥物外,也要避免不利於消化吸收的各種不良習慣。

吳宛容表示,處暑節氣對於皮膚素有症狀患者,也是一大挑戰。一般而言,這個節氣對於平常陰虛、血虛體質患者影響最大,尤其是稍微年長的患者,由於肝脾腎的氣血漸少,無法濡養皮膚,表皮皮脂腺的分泌也減少,而容易出現乾性蕁麻疹,與皮膚嚴重乾癢、暗沈等症狀,必須用藥調理。

對於這類體質患者,中醫在把脈時,對於脈象上的觀察重點,在於尺脈寬細,若尺脈開始有細澀感,用藥時間即可逐漸減少,是恢復健康的好跡象。然而,前提是患者必須忌口,「舉凡辛辣、油炸、燒烤物,絕對是禁忌!」

圖/pexels

吳宛容中醫師,特別推薦以下這款處暑養生茶飲。

養生茶飲「黃耆百合茶」

材料:黃耆三錢、百合五錢。

作法:以500c.c.熱水沖泡,浸泡半小時後飲用

功效:黃耆是在季節交替時,中醫師常用藥物,除能提升免疫力外,也能有效緩解秋乏症狀;搭配具有寧心安神、滋陰作用的百合,能夠有效補充夏季過度流失的汗液,對於上述三種體質者,都很適用。

#處暑,

2024-08-22

上一則 回列表 下一則




活動首頁 相挺來呷飯 相挺請呷飯 預約復蔬餐 會員查詢 餐廳申請加入 店家管理中心 聯絡我們
美食報導
蔬食地圖

使用社群方式登入

請填寫以下資料成為會員

會員註冊

更新驗證碼

註冊 已有帳號,登入會員

使用社群方式註冊

蔬食地圖

餐廳會員登入

更新驗證碼

登入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