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麗博士以「提高蔬食頻率,預防慢性病」為題,為大眾傳遞能夠藉由蔬食適當攝取量,達到對慢性疾病、癌症等保護作用。圖/人間社記者周倫
【記者曾博群台北報導】現代人飲食西化,餐餐大魚大肉,卻不見對等的蔬果攝取,導致現代人文明病大幅提升,惡性腫瘤死亡率高居國人十大死亡原因榜首,癌症的成因、預防與治療,始終是醫藥學界致力研究的目標之一;林慧麗博士則以「提高蔬食頻率,預防慢性病」為題,為大眾傳遞能夠藉由蔬食適當攝取量,達到對慢性疾病、癌症等保護作用。
林慧麗在「2022國際蔬食文化節-蔬福生活」健康講座中提到,現代生活步調忙碌,鮮少在家開伙煮飯,大部分以外食解決三餐,油膩重口味、蔬菜水果不足、肉類太多、加工食品、水分不足,往往健康失衡而不自覺,等察覺時已釀成疾病。
林慧麗博士以「提高蔬食頻率,預防慢性病」為題,為大眾傳遞能夠藉由蔬食適當攝取量,達到對慢性疾病、癌症等保護作用。圖/人間社記者周倫
林慧麗分享健康飲食兩大概念,其一為降低脂肪與醣類的攝取,其二是蔬菜水果穀豆類所含的營養素、維他命、礦物質都是人體所需的物質,可讓身體產生保護作用。
林慧麗表示,蔬果中含豐富的植物性化學成分,可減低許多癌症危險,且飲食中熱量低,容易有飽足感,能幫助控制體重,可減低癌症產生及心血管發作與中風,高纖含量則能減低結腸及直腸的癌症危險。
她也呼籲,每日至少吃五份不同的蔬菜水果,尤其是植物性來源的食物,例如,大豆裡的大豆異黃酮、葡萄的白藜蘆醇、蕃茄有茄紅素、綠茶有兒茶素等;蔬果中的纖維質,也是體內好菌成長的關鍵,可以改善胃腸菌叢,提升健康。
均衡營養是癌症飲食中的不二法則,尤其致癌的危險因素中,有高達9成都是可控制因素。
林慧麗說,蔬食者比起一般雜食者而言,熱量攝取較低、不易形成膽固醇,對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風險相對低,罹癌風險因子較小,均衡飲食、多吃蔬果都能增進免疫細胞的活力與抗氧化作用,有助維持健康、遠離疾病。
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