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Search
刺網威脅生物多樣性 動團籲漁業署改善管理機制
徐郁淳|2023-05-23
  • 字級
  • 330觀看次數

數平方公尺大的漁網覆蓋在珊瑚礁上,纏繞著數條魚及一隻保育類海龜,均已死亡多時,在海中載浮載沉,令人震撼。圖/海人視界 京太郎提供

【記者徐郁淳台北報導】昨天(22日)是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除了關注陸域生物,被科學家稱為「內太空」的廣大海洋,因各種開發破壞,生物多樣性也面臨極大威脅。

一周前,澎湖潛水教練於赤馬村人工魚礁區拍攝的影像顯示,數平方公尺大的漁網覆蓋在珊瑚礁上,纏繞著數條魚及一隻保育類海龜,均已死亡多時,在海中載浮載沉,令人震撼。

畫面曝光後,澎湖縣政府農漁局迅速委託海底覆網清除團隊於隔日前往清除,兩天作業下來,打撈回岸上的網具重達700公斤,經多位漁民判斷,此組漁網應該是被丟棄的多層「刺網」。

何謂「刺網」?

刺網是使用各種纖細的網線製成的網,以網片上緣連結的浮子及下緣配付之沉子,使網片展開敷設於魚群活動之水層當中,形成一幅隱形網牆,魚類等海洋生物會在觸網時,因鰭或鰓蓋纏困在漁網上而被捕撈。

單層且網目較大的刺網,一般會捕抓較大的魚種,小魚則可從網目中穿游而過,但當網目過小或使用「多層」刺網時,便會形成「大小通吃」的傷害。

此外也因海洋地形及氣候海流狀況,讓刺網容易流失,可以說若管理不當,各類型網具都容易成為海洋生物的殺手,傷害海洋生物多樣性。

刺網屬消耗品,會因氣候因素、不同漁具衝突、海底地形崎嶇等因素,造成刺網於作業過程中逸失。圖/侯永全

廢棄的刺網對海洋造成破壞,無數海洋生物因「幽靈漁網」纏繞無法脫困,最後痛苦至死,更成為海洋垃圾,造成汙染。

「刺網漁具標示實名制」僅是第一步  漁業署應有更積極作為

為試圖解決漁具丟失問題,漁業署於2021年7月全面實施「刺網漁具標示實名制」,並搭配流失通報與廢棄漁網回收等機制,各地志工也紛紛組成「覆網清除隊」,期望減少幽靈漁具。

然而,根據海洋委員會統計,2020年海底廢棄物共清除41噸,其中廢棄漁網就占了九成。

而澎湖縣政府於2022年統計清除掉的海岸廢棄物,廢棄漁網即占四成,代表至今台灣海域廢棄網具問題仍十分嚴重。

由於怕損壞及丟失,刺網漁船每次出航都會攜帶多組漁具,在沒有嚴格落實源頭管理的情況下,每丟失一組漁具,都讓海洋生物暴露在被漁網纏繞而死的風險中。

圖/unsplash

有鑑於現今管理成效不彰,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出四點建議:

一、漁業署應檢討現行補助政策 優先輔導多層刺網及在岩礁區作業的漁船退場

二、應全國一致讓所有漁法退出三海浬,讓沿岸三海浬成為生物資源養護區

三、小小台灣22個地方縣市,卻有20種不同刺網管理模式,中央應有區域性的協調管理

四、漁業署應儘速制定刺網網目規範,並制定漁船數量管制、禁漁期和漁區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表示,刺網魚法理論上應用網目大小來決定目標魚種,全世界如歐盟數國、美國數州、日本、澳洲、紐西蘭等,都針對對應魚種、混獲比例等制定規範,以混獲比來說,當達到一定比例時漁船就要停止作業。

台灣目前並未就刺網網目作規範,就利益最大化而言,漁民自然會採取讓大小網目一起入海的作業模式,因此為了避免混獲,除了應禁用多層刺網,政府更應依據魚種特性、網目放置位置、混獲比例及船舶數量管制等制定各項規範。

2023-05-23

相關新聞
上一則 回列表 下一則




活動首頁 相挺來呷飯 相挺請呷飯 預約復蔬餐 會員查詢 餐廳申請加入 店家管理中心 聯絡我們
美食報導
蔬食地圖

使用社群方式登入

請填寫以下資料成為會員

會員註冊

更新驗證碼

註冊 已有帳號,登入會員

使用社群方式註冊

蔬食地圖

餐廳會員登入

更新驗證碼

登入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