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Search
豆豉炒豆腐 素菜上上品
文/朱振藩|2024-08-26
  • 字級
  • 138觀看次數

豆豉(圖)和豆腐二者,大多由大豆製成。圖/資料照片

文/朱振藩

和青豆、黑豆統稱大豆的黃豆,又稱為黃大豆,素有「豆中之王」的美譽,據六世紀《名醫別錄》的記載,它始於泰山平澤,古稱「菽」,自秦漢之後,才更名為豆。

豆豉和豆腐二者,大多由大豆製成,可謂是一家親,如果合成一饌,物美價廉,饒富滋味,乃素菜之上上品也。

用豆豉炒豆腐,為宮廷的齋菜,每逢新年到來,皇帝賞賜大臣,經常用到此菜。例如清朝最後一任內務府大臣耆齡,在其所著的《賜硯齋日記》中,即有如此記載,稱一九二○年二月十日「中午,皇帝(遜帝溥儀,時已退位)賞豆豉炒豆腐一品、素燒蘿蔔一品」。皇帝賞賜大臣,竟然這樣寒儉,美其名為信佛,實則小朝廷在用度上,並不怎麼寬裕。

小香菇和青椒拌上素肉燥豆豉茄汁,加入鳳梨切片略炒起鍋,是一道開胃下飯的佳餚。圖為豆豉料理示意圖。圖/穀莊稼

民間亦有豆豉和豆腐合烹的美味,其最有名的,乃「慶元豆腐」。袁枚的《隨園食單》記其法為「將豆豉一茶杯水泡爛,入豆腐同炒起鍋」,簡簡單單,平凡得緊,未述滋味,難窺其妙。又,豆豉用水泡發,亦可改用閩南的水豆豉。

倒是愛新覺羅‧浩的《食在宮廷》,對「豆豉炒豆腐」載之甚詳。其製作要領,略為:取豆腐四塊,切長方形厚塊,香油倒入鍋中,用大火燒熱後,再改以中火滾,逐塊放入豆腐,炸金黃色撈出,鮮薑切末備用。鍋內續倒香油,燒熟放入豆豉,經一番攪炒,投入生薑末,接著澆醬油,在燒開之後,置水及白糖,最後下豆腐塊,約煨個十分鐘,即可盛盤供膳。

書中明白表示,「此菜冷熱食之均可。在中國家庭中,齋戒吃素時,一般是做這個菜。」

蘿蔔雪裡紅炒豆干。圖為豆豉料理示意圖。圖/韓美慧

家母擅燒此菜,每當燒製好後,芳香撲鼻,頓惹饞涎。此際我用大碗盛著白飯,以之澆蓋熱飯上,先小心翼翼地吃,待其略涼後,再大口扒食,此快樂勁兒,筆墨難形容。如逢炎夏時,亦愛用冷粥,熱騰騰澆上,張口順喉下,怎個痛快了得?

家母有時變個花樣,添入毛豆或嫩蠶豆,顏色更豐富,口感真是棒,美在有層次。此為多年前往事,迄今仍縈繞腦中。

「豆豉炒豆腐」這道菜,可用鹽滷豆腐,也能用板豆腐,後者尤能入味,堪稱完美組合。如果用南豆腐,我個人以為不宜,蓋其太過於水嫩,失去其應有境界。

或因體質燥熱的關係,我偏愛「鹹平和胃,解魚腥毒,不僅為素肴佳味也」的豆豉,亦喜「甘涼,清熱潤燥,生津止渴,補中寬腸降濁……素食中廣大教主也」的豆腐。用這兩樣燒菜,對我個人而言,不啻天作之合,難怪深嗜其中之味。

基本上,製豆豉之法,首載於晉人張華《博物志‧製豉法》。云:「以古酒為泄,豆暴(曝晒)令其燥,以麻油蒸,蒸乾後暴,三過乃止,然後細搗椒屑篩下。」此與今法相去不遠。只是現在的製法五花八門,除經發酵外,另添酒釀、酒及薑,有的別出心裁,還加辣椒、香料與米麴黴菌種,致有淡豆豉、鹹豆豉、甜豆豉、辣豆豉、薑豆豉、香豆豉、臭豆豉等多種,蔚為奇觀。

明人吳懋謙曰:「提饁餉山家,山僧意獨加。色甜堪晚飯,香滑佐流霞。」說明豆豉可佐粥下飯。但我更愛唐人皮日休〈詠豉〉中的「金醴可酣暢,玉豉堪咀嚼」之句,似乎它也是下酒的尤物哩!

水蓮豆豉素肉燥。圖為豆豉料理示意圖。圖/穀莊稼

#豆豉,

2024-08-26

相關新聞
上一則 回列表 下一則




活動首頁 相挺來呷飯 相挺請呷飯 預約復蔬餐 會員查詢 餐廳申請加入 店家管理中心 聯絡我們
美食報導
蔬食地圖

使用社群方式登入

請填寫以下資料成為會員

會員註冊

更新驗證碼

註冊 已有帳號,登入會員

使用社群方式註冊

蔬食地圖

餐廳會員登入

更新驗證碼

登入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