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已成為全球性的倡議活動。圖/資料照片
【編譯林奕榮綜合外電報導】創紀錄高溫、森林野火頻傳、洪水肆虐、嚴重乾旱,這些事件均反映氣候危機已籠罩全球;令人擔憂的是,拯救地球的氣候政策進展有如牛步,這也讓許多人已產生「氣候焦慮」甚至「氣候絕望」的感覺。在這個背景下,「世界地球日」(Earth Day)的意義更顯重大。
世界地球日的核心議題,涵蓋減塑、植樹、拒絕快時尚、教育、排毒(體內環保)、永續、生物多樣性;環保人士指出,世界地球日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創造共同焦點,凝聚共識轉化為集體行動,並提醒人們,「人類需要美好的環境,它也需要人類的保護」。
2024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是「多一塑不如少一塑」。圖/截自Earth Day官網
每年的世界地球日都有核心主題,近年來分別是2021年的「修復地球」、2022年與2023年「投資我們的星球」,2024年的主題則為「多一塑不如少一塑」(Planet vs. Plastics),呼籲全球團合作終結塑膠汙染對地球與所有生物的危害。今年的活動倡議是2040年全球塑膠產量減少60%,為下一代打造「零塑膠未來」。
世界地球日首次舉辦是1970年,起因是1969年1 月一場在加州外海發生的油井爆炸意外,導致油汙外洩。這起漏油事件發生後,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美國威斯康辛州參議員尼爾森(Gaylord Nelson)開始號召校園演講,並致力宣導空汙、水汙染議題。1970年4月22日,尼爾森籌組一場全國活動,旨在提高人們對工廠廢物處理和空氣品質法規等重要環境議題的認識。當年的活動,被譽為環保主義概念的先驅,也是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環保運動,並促進多項環境保護法案通過。
首屆世界地球日活動在1970年舉行,是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環保運動。圖/資料照片
隨著保育意識提升,愈來愈多國家和地區加入慶祝地球日的行動,讓這項活動成為全球性的倡議活動,每年此時,世界來自各地的民眾和環保組織都以各種方式,為環境保育盡一份心力。聯合國大會更在2009年通過決議,宣布4月22日是「國際地球母親日」(International Mother Earth Day),呼籲各國採取明確行動,轉向對人類和地球都有利的更永續的經濟,遏止氣候變遷、對大自然的人為改變以及破壞生物多樣性的行為,包括砍伐森林、土地利用、集約化農業、畜牧業生產、非法野生動物貿易。
各國舉辦活動慶祝世界地球日。圖/美聯社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指出,世界地球日已發展至全球193個國家、逾10億人參與的全球環保運動,目標是透過日常的節能減碳和各種地球日活動,致力改善地球環境。
世界地球日網站指出,氣候變遷是人類未來和維持世界宜居的維生系統面臨的最大挑戰。參與世界地球日活動的人士則表示,「地球日非常重要,因為這是個讓人們聚集在一起的機會,提高人們對當地乃至全球範圍內的環境挑戰的認識,並慶祝那些為我們社區做出貢獻的人所取得的成就」。
環保組織強調,守護地球應從日常生活中做起,例如關注環保議題,珍惜食物減少浪費、自備環保餐具、選擇環境友善產品、落實垃圾分類等。
此外,因應2024年的主旨,在塑膠危機加劇之際,所有人都該體認緩解這個危機的必要性;「綠色和平」指出,塑膠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但塑膠提供了便利性,卻嚴重危害環境,並影響生物與人類健康。解除塑膠汙染危機,無人能置身事外,民眾、企業、政府須思考如何改變生活習慣,從源頭減量,才是永續之道。
化解塑膠汙染危機,所有人責無旁貸。圖/法新社
2024-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