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依不同發酵程度可分為不發酵茶、部分發酵茶、全發酵茶。圖/資料照片
【記者趙奕寧台北報導】清領時期,台灣的茶葉、樟腦、蔗糖是主要出口的3大農產品,至今仍有許多茶品十分受民眾喜愛,而茶葉生產加工程序及製程,依不同發酵程度可分為不發酵茶、部分發酵茶、全發酵茶;依發酵程度、茶葉成品外觀色澤及湯色,分成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紅茶及黑茶。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官網指出,茶葉加工製程中茶菁會萎凋失水,經攪拌揉捻、破壞葉片組織,使茶葉中多元酚類化合物進行酵素氧化作用,影響茶的色澤、香氣及味道味,造就多元的茶品風味。
因此,可因製程不同,造成不同氧化程度區分成不發酵茶、部分發酵茶及全發酵茶。
不發酵茶
不發酵茶的製程是茶菁直接經殺菁,破壞茶葉內的酵素活性,進而抑制、停止酵素氧化,因此顏色多呈鮮綠色。
常見不發酵茶以綠茶為主,台灣主要綠茶產地在北部地區,如碧螺春、龍井等,外型條形為主、少數為片狀。
台灣不發酵茶以綠茶為主,主要產區在北部。圖為示意圖。圖/123RF
部分發酵茶
部分發酵茶葉氧化程度介於不發酵茶和全發酵茶之間,其茶葉生產工藝變化較大。
部分發酵茶首重香氣及滋味,對茶菁品質特別要求,製茶過程會依茶菁品質特性和環境溫溼度,製造出不同特性的茶種。
部分發酵茶種多,是台灣最主要生產的茶類,發酵程度則以茶葉中兒茶素等多酚氧化程度進行估計。
將未氧化之綠茶所含之兒茶素等多酚含量定為100%,若由發酵最淺的白茶,茶菁採栽後萎凋,其茶葉中所含兒茶素與綠茶相較尚有90%,因此其茶葉發酵度約為10%。
圖為阿里山高山烏龍茶園。圖/新華社
較低度發酵的包種茶和高山烏龍茶,經日光萎凋後,進行低度發酵,其發酵程度約為8至25%,由於發酵度低,茶湯水色較淺,氣味清香;凍頂烏龍茶發酵程度約25至30%;鐵觀音茶發酵程度約40%;東方美人茶發酵程度則是50至60%。
部分發酵茶之產製過程,在茶菁採摘後,以日光或熱風萎凋,後續在室內進行萎凋,萎凋時進行均勻攪拌,其目的在於使茶葉均勻失水,促進氧化反應進行,使茶葉產生特有之色香味。
此步驟除了決定部分發酵茶的氧化程度,亦是影響茶葉品質優劣的關鍵。
圖為阿里山茶園。圖/記者林奕榮
全發酵茶
全發酵茶製成是茶菁經適當萎凋失去水分後,進行揉捻破壞茶葉組織,使茶葉內酵素釋出,調整適當相對溼度,使酵素與茶葉內容物進行氧化反應,經足夠反應時間後,使茶葉完整發酵氧化。
全發酵茶以紅茶為主,台灣主要產區在中部、南投,以大葉種為主要生產品種,少量以小葉種產製。
紅茶依最後茶葉樣態分條形及碎形,在茶菁採栽後經適度萎凋,及以切碎揉碎或不切進行揉捻與解塊之製程,經揉捻與解塊反覆程序中茶葉進行發酵氧化,後續在高相對溼度下進行氧化補足反應,待形成紅茶特有香氣及色澤時,即以高溫停止酵素活性,並乾燥製成產品。
台灣全發酵茶以紅茶為主,主要產區在中部、南投。圖為示意圖。圖/新華社
農業部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台表示,台灣常見不發酵茶包括綠茶;部分發酵茶(輕發酵)如文山包種茶、高山烏龍茶;部分發酵茶(中發酵)如凍頂烏龍茶、鐵觀音茶;部分發酵茶(重發酵)東方美人茶、紅烏龍茶;全發酵茶如紅茶。
圖/取自鮮享農YA - 農糧署臉書
202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