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Search
穀雨排溼顧脾胃 走動養生促代謝
陳玲芳|2025-04-18
  • 字級
  • 120觀看次數

穀雨時節,大氣溼度提升,養生之道宜顧脾胃、防過敏,並透過定時走動,促進代謝,維持下肢血液循環順暢。圖/FREEPIK

【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穀雨,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今年落在國曆4月20日。中醫師表示,穀雨時節,大氣溼度提升,養生之道宜顧脾胃、防過敏,並透過定時走動,促進代謝,維持下肢血液循環順暢。

俗諺有云:「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穀雨的到來,象徵著告別春寒料峭的天氣,氣溫逐步升高,並伴隨雨水的增加,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然而,隨著大氣的溼度及溫度兩相提升,溼邪及熱邪,也將交織作亂;若是未能及時遏止,將使病情蔓延至炎炎夏季,因此,仍須加以防範。

穀雨常見不適

中醫師林良鴻表示,隨著穀雨將近,首先面臨的即是大氣溼度的提升,而外在的溼氣將引動人體內在的溼氣,當人體內的溼氣持續累積、無法順利代謝排除時,首當其衝的將是「脾胃運化」功能。

一旦脾胃運作失調,將出現一系列腸胃相關的症狀,如胃口變差、腸胃脹氣、消化不良、排便不成形等。甚者,會有肌肉痠痛無力、頭暈頭昏、倦怠感的表現。

林良鴻說,脾胃運作不暢、脾土無法生肺金,溼氣將進一步滯留在皮膚、鼻子、氣管等呼吸器官,開始出現皮膚浮腫、流鼻水、喉嚨生痰等,屬於多處水腫的情況。

圖/馬光中醫提供

當穀雨過後、氣溫轉熱時,大氣的熱邪,就在此刻與人體的溼氣相互交織作怪,原先腸胃不適的相關症狀,將會進一步加劇。

而與呼吸器官相關問題,也將進一步演變成皮膚搔癢、打噴嚏、氣喘咳嗽等過敏反應,尤其皮膚搔癢的問題,更會因為炎熱的氣候而容易發展成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等。林良鴻中醫師提出以下節氣保養建議:

節氣保養建議

排溼茶飲

藥材:黃耆3錢、陳皮3錢、茯苓2錢、生薑2錢。

沖泡方式:以藥袋包裝放入杯中,加入500cc熱水浸泡15分鐘即可飲用,可回沖。

食用方式:一天一帖,如無禁忌症可常服。

圖/馬光中醫提供

溼藥膳

藥材:黃耆40g、陳皮10g、薏仁20g、白米100g。

烹飪方式:

1.陳皮搗碎碾成粉待用。

2.黃耆加水適量,煎取濃汁、去渣後加入薏仁、白米及少許薑絲煮成粥。

3.再加入陳皮粉略煮。

食用方式:早晚兩次分服,可常食。

圖/馬光中醫提供

林良鴻指出,中藥材方面,就利水除溼而言,首推黃耆。黃耆補氣升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幫助身體排除溼氣、提升人體代謝及免疫力,搭配陳皮理氣健脾、生薑溫中化溼,能加強脾胃運化功能,緩解消化不良等腸胃不適的症狀。

尤須留意,若有發燒、急性炎症、陰虛火旺體質,抑或是癌症、自體免疫疾病及行經階段患者,建議應諮詢專業意見後酌量服用,以免過度進補而加劇病情。

穴道保健

*豐隆穴

位置:小腿外側,膝蓋骨外側與外踝尖連線的中點。

功效:化溼和胃,幫助水分及油脂代謝。

圖/馬光中醫提供

*三陰交穴

位置:小腿內側,內踝尖上三寸、約四指幅高。

功效:健脾助運,促進腸胃消化吸收。

*太衝穴

位置:足背第1~2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功效:疏肝理氣,加強腸胃整體運作功能。

林良鴻提醒,除了注意排溼,平時也應避免久坐久站,透過定時走動,維持下肢血液循環順暢。閒暇時,可透過健走、慢跑、游泳等適度運動,促進發汗,並適時補充水分;切勿因擔心水腫而不喝水,如此,方可擺脫體內陳舊的溼氣,維持身體正常代謝運作。

#穀雨,

2025-04-18

相關新聞
上一則 回列表 下一則




活動首頁 相挺來呷飯 相挺請呷飯 預約復蔬餐 會員查詢 餐廳申請加入 店家管理中心 聯絡我們
美食報導
蔬食地圖

使用社群方式登入

請填寫以下資料成為會員

會員註冊

更新驗證碼

註冊 已有帳號,登入會員

使用社群方式註冊

蔬食地圖

餐廳會員登入

更新驗證碼

登入 忘記密碼